三、 塑件分析及注射機選用
1、明確塑件設計要求,仔細閱讀塑件制品零件圖,從制品的塑料品種,塑件形狀,尺寸精度,表面粗糙度等各方面考慮注塑成型工藝的可行性和經濟性,必要時,要與產品設計者探討塑件的材料種類與結構修改的可能性。
2、明確塑件的生產批量小批量生產時,為降低成本,模具盡可能簡單;在大批量生產時,應保證塑件質量前提條件下,盡量采用一模多腔或高速自動化生產,以縮短生產周期,提高生產率,因此對模具的推出機構,塑件和流道凝料的自動脫模機構提出嚴格要求。
3、計算塑件的體積和質量計算塑件的體積和質量是為了選用注塑機,提高設備利用率,確定模具型腔數(shù)。
4、注塑機選用根據(jù)塑件的體積或重量大致確定模具的結構,初步確定注塑機型號,了解所使用的注塑機與設計模具有關的技術參數(shù),如:注塑機定位圈的直徑,噴嘴前端孔徑及球面半徑,注塑機蕞大注塑量,鎖模力,注塑壓力,固定模板和移動模板面積大小及安裝螺孔位置,注塑機拉桿的間距,閉合厚度,開模行程,頂出行程等。
四、 模具設計的有關計算
1.凹,凸模零件工作尺寸的計算;
2.型腔壁厚,底板厚度的確定;
3.模具加熱,冷卻系統(tǒng)的確定。
五、 模具結構設計
1、型腔布置。 根據(jù)塑件的幾何結構特點、尺寸精度要求、批量大小、模具制造難易、模具成本等確定型腔數(shù)量及其排列方式。
對于注射模來說,塑料制件精度為3級和3a級,重量為5克,采用硬化澆注系統(tǒng),型腔數(shù)取4-6個;塑料制件為一般精度(4-5級),成型材料為局部結晶材料,型腔數(shù)可取16-20個;塑料制件重量為12-16克,型腔數(shù)取8-12個;而重量為50-100克的塑料制件,型腔數(shù)取4-8個。
對于無定型的塑料制件建議型腔數(shù)為24-48個,16-32個和6-10個。當再繼續(xù)增加塑料制件重量時,就很少采用多腔模具。7-9級精度的塑料制件,蕞多型腔數(shù)較之指出的4-5級精度的塑料增多至50%。
2、塑件成型位置及分型面選擇,分型面的位置要有利于模具加工,排氣、脫模及成型操作,塑料制件的表面質量等。
3、確定澆注系統(tǒng)(主澆道、分澆道及澆口的形狀、位置、大小)和排氣系統(tǒng)(排氣的方法、排氣槽位置、大小),拉料桿的形式選擇。
4、選擇頂出方式(頂桿、頂管、推板、組合式頂出),決定側凹處理方法、抽芯方式。
5、決定冷卻、加熱方式及加熱冷卻溝槽的形狀、位置、加熱元件的安裝部位。
6、根據(jù)模具材料、強度計算或者經驗數(shù)據(jù),確定模具零件厚度及外形尺寸,外形結構及所有連接、定位、導向件位置。
7、模具工作零件的結構設計。
8、側分型與抽芯機構的設計。